首页 » 健康百科 » 正文

川芎的功效与作用,中药川芎清脑茶调颗粒

2013-05-13 17:45:45 412浏览

川芎的功效与作用,中药川芎清脑茶调颗粒

中药川芎是伞形科草本植物芎藭的干燥的根茎。中医认为川芎有活血行瘀,散风止痛的功效与作用。常见如川芎清脑茶调颗粒、复方川芎胶囊。

基本信息

拼音名

读音:Chuān Xiōnɡ

别名

芎藭、小叶川芎。

来源产地

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芎穷的干燥的根茎。均为栽培。主产于四川灌县、崇庆。各地现多引种。

采收炮制

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着突出,并略带紫色时采挖,除去泥沙,晒后炕干,切片,生用。

性状性味

根茎呈结旨状拳形团块,直径3~7厘米。表面黄棕色,有明显结节状起伏轮节,上面有数个圆形或卵圆形黄褐色茎痕,下边及轮节上有众多根痕,作小瘤状突起,轮节凹陷处常有须根残留。质坚实,断面黄白色或黄灰色,带有多数棕色点状的油室。

以韧皮部为多。有特异峻烈的香气,味苦辛。

以个大,饱满,质坚,香气浓厚,内色黄白,油性大者为佳。

性辛,温。入肝、胆、心包络经。

功效与作用

功效

活血行瘀,散风止痛。

用于头痛,胁痛,腹痛,月经不调,经闭腹痛,痈疽肿痛。

应用

(1)用于治疗头痛,前人的经验说,’头痛必用川芎”,但实际上,川芎性味辛散,擅长于祛风,故主要对感冒风寒的头痛以及与风湿有关的偏头痛有效,并不是对所有头痛都适用。

对感冒风寒的头痛,常配细辛、白芷、防风、荆芥等加强解表镇痛作用,方如川芎茶调散。

对与风湿有关的偏头痛(偏头风),除配细辛、白芷、防风、羌活外,还要配僵蚕、天南星、天麻等加强祛风作用用羌活胜湿汤亦可。

此外,肝郁气滞所致的瘀血头痛(可见于神经官能症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失调,头部血管舒缩障碍),也可用川芎,配柴胡、枳壳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等,以解肝郁而镇静,活血而祛瘀止痛,方如血府逐瘀汤。

产后血虚所致头痛,如血虚程度不严重,也可用川芎,配当归、白芍、香附等。

至于高血压病、肝阳上亢、肝火偏旺(面热面红、口苦、目赤、耳鸣)、严重血虚所致的头痛,则不宜用川芎,因用后往往会发毕晕眩,可改用白蒺藜。

(2)用于治疗月经不调,经痛、经迟、经少、闭经而表现有唇淡、面白、小腹痛者,可用川芎活血和镇痛,常配其他养血药,著名的四物汤即由川芎、当归、熟地、白芍组成,为妇科调经基本方,可治上述月经不调证候,使用时随证加减。虚寒较甚者加配肉桂、艾叶、干姜,瘀痛较甚者加配桃仁、红花、香附、台乌、延胡索。

(3)用于治疗与风湿、气滞有关的血脉闭塞、血不养筋所致的肢体疼痛、麻木、瘫痪,包括多发性周围神经炎、脑血管痉挛、脑血栓形成后遗症肢体瘫痪,以及肌肉风湿、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的肢体疼痛、麻木、挛缩等等,川芎为常用药,酌加其他祛风养血之品,方如芎归养血汤。

此外在治疗荨麻疹、湿疹等证时,为了通利血脉而助其他药作用(所谓载药上行),可酌用川芎,但用量宜小。

食用方法及注意

用法用量

川芎用量宜小。分量过大易引起呕吐、晕眩。常用量在0.9~6g左右,以3~4.5g较普遍。治月经不调有时可用至6~99。用于治荨麻疹、湿疹等作为引经药,只用几分至3g便可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;或煎汤漱口。

使用注意

(1)月经过多、出血性疾病、阴虚火旺,均不宜用川芎;(2)需用四物汤行血养血而又嫌川芎过于辛散者,可用丹参代川芎。

其他品种

湖南、湖北、江西所产的茶芎(又名抚芎),四川金佛山以及贵州湄潭所产的川芎,其原植物均为藁本,药用其根茎。药材外形为不规则的团块状,表面灰黄褐色,皱缩,有明显的茎基痕及疣状突起的根痕,并有少数须根残存。质坚实。清香气较淡薄。此种芎藭很少应用。